有个小故事,说两只刺猬在寒冷的冬天,想彼此靠近互相取暖,但太远了起不到效果,太近了,身上的刺又会伤害到彼此,保持合适的距离就成为成功取暖的关键。工作中的距离,无论上下级之间,同级员工之间,合作伙伴之间,都将面临一个交往距离或者交流度的问题。 之前在2010-6-22文章《 中层管理培训新课题如何管理80后和90后员工》中其实笔者已经有说明过了一部分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针对现在的新员工!
管理的过程是让组织的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如何让任务落地,如何让目标更有效的实现都是管理的目的之一,在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之外,管理中保持适度的距离,能够更客观公正的评价员工的表现,太近了,容易以偏概全,太远了,又模模糊糊,没有足够信息来支撑评价。多远才合适呢?
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来讲,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距离。一般在企业初创阶段,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企业以生存为首要目的,一起创业的团队,无论老板还是员工都能做到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相互之间忽略了层级和距离,甚至无话不谈。员工与老板更象是平等的创业关系,而非一种非常直接的雇佣关系,所以这个阶段,更多讲究的是公司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还有对手下的号召力,类似于一种“水浒模式”。
但当企业进入平稳的发展阶段后,员工人数增多了,企业运作也将趋于规范化,这时候的组织结构也必将随之调整,原来无话不谈的队员也开始因为在企业中分工不同而有不同的立场,无论是直线式,矩阵式,还是强调扁平化的无边界组织,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因为受不同职位的要求,或者各自部门利益的驱使,交流的过程变得相对复杂。成熟的组织对员工职业化的要求更高一些,倡导员工之间更专业、职业化的交流、沟通。这个时候人事部门,市场部门,后勤部门等等都需要及时健全起来,管理者在这个阶段则进入了一个在企业核心位置,做运筹帷幄的指向性工作,同时就是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创业初期的管理者对下属的安抚鼓励一类工作,就由内部的人事部门来执行。这个时候,管理者与员工就会变成一个:董事长CEO——中层——员工这样一个简单的 中层管理纵向结构!
所以说无论公司有什么计划或者任务要执行,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企业发展时间,管理者和员工间的距离都是要根据具体情形来变化的,而做好整个关系协调的最好办法就是让部门来管理,让每个部门的中层把自己部门的问题消化在部门内。而做为管理者,更重要的责任是监督整个公司业务进程,同时鼓励和发掘出中间的困难,运用整个公司的智慧和资源,来让相关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参与的主人翁精神!
因此在公司业绩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用英雄式的管理传统去命令或者上管下的理念去做事,事情多半做得不顺利,或者员工在做得过程中心里不痛快,即便是同事中处的不错的情况下,碰到工作中的问题也可能会产生摩擦。只有当管理者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能让员工对公司有主人翁的归属感,哪个阶段便不会再存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保持多远的人际距离才合适?”这个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