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培训”?“培”的原意是为保护植物或墙堤而在根基部分加土,引意为培养,使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训”,即教导、教诲、训诫、训导。“培训”一词简而言其意,四个字以蔽之:培养训练。
如何做好这简单的四个字,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认为,首要的,还是从思想上重视,不等不靠,创新培训理念,改变学习观念。而学习培训观念的转变,重要在于发挥一个维修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特长,这样不仅有利于维修集体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而且对这个维修集体中每个人的潜能也是一种发掘与肯定。
“要我培训”是一种曾经长时间存在的、被动式的教学工作理念,在这样的管理工作思维下,机务员工盲目地等待培训机会,而忽略了身边随处都有的培训资源。思想的更新首要的前提就是激励机制,如:培训成绩与维修资质、岗位调整、绩效考核、收入比例等方面的挂钩。较为成熟的激励考核机制的形成,将促使员工将培训首先视为自身的自觉行动和自我责任,而不是企业的一种行为。如此一来,员工群体中就会形成自觉学习、自我培训、要求学习、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形成“学习业务光荣,安全生产光荣”的良好风气,真正实现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自觉思维转变,进一步促进机务员工队伍业务水平整体的提高。
创新学习方法:既追求CCAR-147资质培训又提倡自学成才
改变学习培训观念思想来源于“员工自觉”管理理念,当多数员工都有了自觉学习的思想,适当的引导促使员工们以灵活、多样、不拘泥于形式的开放的方式去创新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以下简称“CCAR-147”)是国内民航维修培训工作领域所执行的标准,对培训机构从受理、审核、批准到监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的规定,对航空公司提高人员素质、控制培训成本等工作都非常好、非常有必要。在这个标准下,笔者认为大力倡导自学成才是维修企业培训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首先,企业要认可一位员工的自我学习方式和由此而产生的自学成果,甚至可以奖励鼓励自学,要明确奖励自学与组织培训相比所拥有的巨大优势,从而既达到加快员工的培训步伐、缩短技能轮训周期的目的,又为企业节约了培训工作成本。其次,加强对自学的考核,将自我学习成果与企业组织培训放置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标准下进行统一考核,公平公开公正地正确对待两种培训方式所取得的成绩。再次,员工工作期间是学习的良好时机,应经常利用各种休息时间组织员工探讨分析飞机故障排除情况,分享技术经验或教训,这样一种基层成员间的维修技术资源共享,可以看作是对员工自学进行有组织的引导。第四,对青工的培训更应在基层的实习工作中进行,严格落实机务师徒“传帮带”这一传统而有效的培训方式,组织老师傅对新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讲解,并对学习成绩突出的新工进行表扬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人与人性格意识的不同,往往体现在他们的喜好特长上,而充分发挥一个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特长,不仅有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而且对这个集体中每个人的潜能也是一种发掘与肯定。“员工自觉”培训正是这种潜能得以体现与爆发的良好方式。这是一种培训理念的拓展,即在日益更新的技术面前永远没有什么绝对的专家。因为我们知道,“员工自觉”的管理理念本身就来自于“动车组理论”。原先我们总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我们得知,这句话是主观片面的、并不一定是对的。火车动车组为什么比普通列车时速快?是因为它的每节车厢都有自己的动力。“动车组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培训与技术能力永远没有目标和边界,只有发挥一个集体中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这个集体又快又好的发展。
提升学习质量:适度合理有效的培训是安全工作的必要前提
提高维修质量,前移安全关口,确保优质服务,这一切的一切,培训是前提,最终体现在提升学习质量上。培训工作开展是必须的,但要适度,合理,高效。提升一个集体整体的学习质量和技术水平,应该从哪里入手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技术能力最弱的那个地方去着眼提高。
一个机务团队集体,如何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其取决于这个班组中经过培训最少、技术能力最弱、工作质量最低的那位员工的改变与进步。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木桶理论”。木桶理论的最初含义告诉我们:“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引申到培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即一个机务团队集体整体的学习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并非取决于这样集体的核心人员的维修或培训资质,而恰恰是取决于最弱的那个环节。在“木桶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对机务基层培训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平时一位员工有什么维修资质,喜欢干什么,擅长干什么,就分配他去干什么;二是,特殊情况下,如有重大故障、航班大面积不正常时,任何一位员工必须具备与其培训与维修资质相符的工作能力,在任何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他能力的地方人尽其用。这样做的直接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树立”,其一,即树立每一位员工对待工作共同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其二,对每一位员工树立不同的培训目标,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维修资质和工作能力。如此一来,“木桶理论”中最短板的长度得以提高,整个集体的业务技能水平和安全管理成绩也自然会在稳中不断提升。
明确学习目的:培训是机务员工成熟与安全工作的充分保证
培训学习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话题。我们知道,高培训所带来的是工作中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著名墨非定理的原文为:“If any thing can go wrong,it will.”它的意思是:如果任何事物能够发生差错,那么这种差错总是会发生的。这条定律明确地告诉我们:假如要想消除工作中的差错事件,必须消除出现差错的可能性。而高培训,正是机务工作中消除出现差错可能性的良好方式。
明确“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安全生产的充分保证”这样一种目的观念。明确定位企业培训行为是在职岗位培训,从而正确区分其与在校培训学习之间的关系。应坚决杜绝“没有培训照常工作”的消极思维,而将培训看作是机务员工迈向成长成熟、安全工作得以持久顺利开展的充分保证。人常说“不安全是一种常态”、“我们保证安全的时间越长,越能长时间地保证安全。”其实,人的惰性也是一种常态,但任何人只要在培训学习方面善思考、能坚持、肯下苦、勤钻研,就都能探索出一条学习的长效之路来,也就能够更长时间地喜爱学习,坚持培训,使自己不断发展进步。
明确了学习目的,还要有达到目的的方法和要求。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但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掌握简捷实用的思维,用最有效率的学习计划达到最佳的学习培训效果。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往往在同样的培训工作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培训要把质量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飞行安全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质量像水,没有压力,不会上升。”提高维修质量是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措施,而必须不断地采取及时有效的培训来提高维修质量,否则稍有松懈,维修质量就会下降。航空维修企业只有以维修质量为先提,以细节管理为抓手,以培训学习为根本,以安全压力促动力,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企业实际的特色培训管理模式,在不断创新中完善培训管理,在持续发展中保证培训质量,在通过培训而有效预防机务维修人为差错的工作中求得主动。最后,要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一味追求理论成绩,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不是机务工作所需要的,也不会适应机务工作的发展需要。理论培训所取得的知识,最终要通过实际工作才能体现出来,才能转换为价值。因此,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实际操作经验也需要通过经常性的复训和工作来不断熟练。
老子曾经说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意思是“送给别人鱼解决一时一顿的问题,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让其受益终生。”一名合格机务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没有曲折的。当新员工走上机务维修工作岗位,岗位培训学习就将始终伴随着工作的方方面面和每一步骤,从作风培养、到勤务培训、再到业务学习,培训工作循序渐进的发展程序也正是一名机务员工完善充实自己、不断成长成熟之路。机务岗位培训要让员工学到自信、自力和自强,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学习、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假如说优良维护作风的养成是为安全维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让机务员工们学会科学的学习、独立的思考与自信的工作,则是为他们发展成长铺就了一条坦途。 |